人民日报:全方位加强育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全方位加强育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谈)
蒋建科《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09日 第 19 版)
要积极采取相应政策,人民日报制定更加适应育种科研特点的全方强育考核和绩效管理办法,让有志于从事育种的位加伍建青年人才安心科研
前不久,3位青年科研人员荣获“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教奖励基金”,种科该基金自设立以来已经连续颁奖3次,研人共有10位青年科研人员获奖。才队
王连铮是人民日报我国著名大豆育种专家,他主持选育的全方强育大豆品种“中黄13”,近30年来在国内推广面积超1亿亩,位加伍建也是种科迄今唯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大豆品种。在长期的研人育种实践中,王连铮深感育人和育种同样重要。才队为此,人民日报他将自己获得的全方强育几项科研奖金捐出,设立了“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教奖励基金”,位加伍建用于奖励在大豆科学研究与生产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科技人才。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育种科研,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关键作用,涌现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等杰出的育种专家。很多育种领域的大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坚持一手育种、一手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育种人才,成为农业界和科技界学习的榜样。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育种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些短板,人才短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背后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育种周期长、难度大,与此同时,对育种科技人员的长期稳定支持不够,评奖、职称晋升等方面激励不足,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育种工作常与试验田为伴,要经常出差下地,工作环境较差,使得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宁可选择在实验室做研究,也不愿意到试验地搞试验;三是育种人才、设施等多集中在科研院所,离实际应用有距离,“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人才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育种的关键是培养人才。目前,中央和地方的科研单位都已积极行动起来,围绕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设立了许多科研课题,鼓励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力求尽快取得突破。任何新技术、新方法要体现出其效益,最终都要与人才相结合,也意味着要全方位加强育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育种有自身规律,育人也是如此。要积极采取相应政策,吸引和鼓励人才投身育种科研。制定更加适应育种科研特点的考核和绩效管理办法,让有志于从事育种的青年人才安心科研,愿意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育种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根本上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农作物新品种,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责任编辑:热点)
- 传言欧盟对俄罗斯原油限价高于预期,油市供应就此无虑了?
- 瞄准铜镍资产!必和必拓拟58亿美元收购澳洲矿商OZ Minerals却遭拒
- 国家网信办曝光一批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
- 大股东三元出手,曾8888万抢下央视“标王”的太子奶能否翻身?
- 北证50上线首日上涨2.55% 八家基金管理人抢先申报“北证50成份指数基金”
- 数字化浪潮下 银行业保险业如何转型
- 英音乐人评俄在乌特别军事行动 梅德韦杰夫回应点赞
- 跌超三成!国际油价降至俄乌冲突前,未来走势如何?
- 微信视频号没有世界杯,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 想与中方沟通?这个前提绝不能少
- 50岁黎代福担任天津信托总经理 曾任建信信托副总裁
- 拥抱年轻化时代,上投摩根基金携手中信证券探索投教新模式
- 52款保险APP大测评:复旦大学报告指出用户隐私保护15大问题,中小寿险公司是重灾区
- 软银集团宣布规模4000亿日元股票回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