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又炒“亚洲替代供应链”,未来数年可望逐步取代中国?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沙沙 赖家琪】英国《经济学人》杂志3日又提出一个“新奇”想法称,英媒又炒亚洲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替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构成的“亚洲替代供应链”,未来数年可望逐步取代中国。数年这个所谓的可望“亚洲替代供应链”包括韩国、日本、逐步中国印度、取代新加坡、英媒又炒亚洲马来西亚、替代越南、数年印尼、可望泰国、逐步中国文莱、取代孟加拉国、英媒又炒亚洲柬埔寨、替代菲律宾、数年老挝等。
“亚洲替代供应链”这一概念最早由《经济学人》提出。报道称,近年来,中美地缘政治分歧导致全球制造商在亚洲寻找可以取代中国的新生产基地。虽然要找到一个可以与中国匹敌的国家很难,但由多个国家和地区构成的“亚洲替代供应链”在人力、物流、出口量等方面的规模与中国相当,可以一争高下。
《经济学人》称,在出口额方面,“亚洲替代供应链”加起来与中国不相上下。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亚洲替代供应链”合计对美国出口额为6340亿美元,略微领先中国6140亿美元的出口额。但《经济学人》也表示,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种类大多是电子产品,在这类商品出口上,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还无法超越。
至于人力资源方面,“亚洲替代供应链”共拥有25至54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1.55亿,而中国为1.45亿。数据还表明,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为每小时8.31美元,“亚洲替代供应链”平均为每小时10美元左右。新加坡和日本等富裕国家制造业劳动力时薪远超中国,最高的制造业时薪达32.7美元,而像印度、泰国和越南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劳动力时薪仅3美元。
不过,《经济学人》也称,整体而言,中国的生产能力难以被完全取代。此外,“亚洲替代供应链”样态多元的十几个经济体,无法如中国单一实体般运作。
对于“亚洲替代供应链”可取代中国的说法,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认同。他认为,中国低端代工厂向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并不奇怪。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奉行高质量发展方针,产业升级后,我国有能力留住具有高附加值的供应链上游产业。此外,受益于我国产业政策,代工企业自动化、智能化趋势较显著,未来通过数智化、自动化、规模化实现提质降本增效,我国可以减少低端产业外流速度,甚至能保持优势。
(责任编辑:热点)
- 北京海淀区公布新增风险点位,涉及书店、药房、超市等
- 智评理财吸金榜||38.93亿,居于7月国有理财公司固收类吸金榜首位
- 三次递交招股书,亏损不停的第四范式能否借上市回血?
- 大股东承认了!580亿港元腾讯股份移仓,今年已减持390万股
- 工银国际程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助缓解保护主义倾向
- 快讯:沪镍期货主力合约大涨超8%!创该合约自6月22日以来新高
- 美国猴痘病例超2.1万例:已现第二例死亡病例 非裔感染者比例上升
- 中天策略:9月13日市场分析
- 欧普康视:目前梦戴维占比较高 但DreamVision的占比正在逐年提高
- 宽松货币政策发力 储蓄国债利率再下调
- 广东地方AMC联手国资入场,大湾区出险房企快等来“救兵”了
- 比亚迪还想当“电池大王”
- 广州拉拉米冲击IPO 品牌销售集中度高、股东持股被冻结
- 口腔种植价格专项治理工作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