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的虚拟数字人:“偶像型”添彩“功能型”给力
证券日报网 邢萌
当前,偶像型虚拟正加速“破圈”,金融机构从小众赛道走向主流视野,拟数成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字人一个缩影。
近日,添彩红杉中国首位数字虚拟员工Hóng上岗,偶像型引发创投圈热议。金融机构资料显示,拟数Hóng由深度神经网络渲染技术小样本学习,字人经过一周训练周期即诞生。添彩Hóng的偶像型岗位为投资分析师,能够在1秒之内阅读上百份商业计划书,金融机构也能将行业研报数据结构化、拟数可视化并翻译成100多种语言版本,字人还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工作。添彩不难看出,区别于虚拟主播、虚拟偶像等偶像型虚拟数字人,Hóng更偏向于功能型,深度学习能力也使其胜任投资分析的专业工作。
数字化浪潮下,金融业的商业模式与服务形态正在重新被定义,价值潜力也在不断被挖掘。虚拟数字人已走出实验室,逐渐应用于商业化金融场景。之所以会在金融领域率先落地,主要是金融业的相关业务诉求多,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高,研发投入力度大。
早在2019年,就推出首位虚拟数字员工——“AI驱动的3D金融数字人”小浦,在网点轮岗服务客户。此后,百信银行首位虚拟数字员工AIYA艾雅、上海分行001号虚拟数字员工“小宁”、首位虚拟数字员工“苏小妹”等相继诞生。
从虚拟数字人类型来看,这些数字员工既有偶像型,也有功能型。偶像型专注于品牌营销推广工作,功能型则主要从事于客服、风控等基础业务工作,数字员工在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已凸显出一定的商业价值。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产物,活跃于金融场景的虚拟数字人不仅迎合了金融业务降本增效的需求,也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交互体验,增强了用户黏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应用过程中,虚拟数字人暴露出智能水平低、交互能力弱、人性化不足等缺点,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服务。简而言之,这些数字员工的“类人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笔者认为,受制于技术等多重因素,虚拟数字人由“类人”向“智人”迈进,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依然漫长。
当前形势下,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战略重要性愈加凸显,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数字人更像是多种新技术交织融合的综合体,它的数智化水平主要取决于技术实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是如此,种种优秀成果的背后实质是先进技术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掌握了先进技术,即掌握了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密码。
(责任编辑:娱乐)
- 股指期货小幅收涨 IH主力合约涨0.36%
- 这家股份制银行行长辞职
- 中天期货:沪铜日线三连阳延续反弹走势 美原油价格重上90美元
- 中方新的军事演练是否将会是新常态?外交部回应
- iPhone14要涨价,多家果链企业中期业绩报忧,京东方存货高达330亿
- 因原客户经理挪用客户资金等,浦发银行大连分行被罚290万
- 韩国外长朴振:将继续加强与中方的经济合作
- 攻克建筑这个隐形“碳排放大户”,上海准备这样做
- 险企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细则出台:满足七条准入门槛、可提供年金保险、两全保险
- 重庆、武汉无人出租车新政出台,开放程度比肩美国加州
- 7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创2008年以来最大降幅,通胀要降温?
- 8月9日沪深两市涨停分析:大港股份14天10板 奥维通信7天5板
- 1900多万补偿款拖延数月仍未支付 荣丰控股业绩承诺方被责令改正
- 盖茨、贝索斯……富豪们盯上了这里